首页 > 美食达人
冰淇淋由来(讲解冰淇淋的由来)

2021年的夏天过去了,与往年不同,今年的帝都之夏似乎并不那么炎热,反而雨水颇多,但即便如此,三伏天里,吹着空调吃着冷饮在家刷剧避暑的我,还是想到了一个问题,古人是怎么避暑解热的?冷饮又是如何出现的?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化学课,探寻古人制冰藏冰的智慧。

先说重点:搜寻史料发现,最早的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,每每在笔者突发奇想追根溯源的时候,总要慨叹中华民族的智慧,我们的祖先好聪明!

冷饮,古代称之为冰食,约起源于商代。春秋末期,人们已经学会储冰用冰,达官贵人们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。

冰鉴,是古代盛冰的容器,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。功能明确,既能保存食品,又可散发冷气,使室内凉爽。

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的“曾侯乙铜冰鉴”湖北省博物馆藏

冰北方冬天里大自然的恩赐,所以在各种技术都很落后的古代,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把冬天河水里面结的冰贮藏起来,供夏天使用。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套采冰藏冰的方法——窖冰。最早的窖冰记载可见于《诗经》。最初窖冰仅用于宫廷和官府,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,并建有窖冰的“冰井”。

“冰井”也就是冰窖,冰窖大多建在阴凉的地方,一部分在地下,一部分在地上。地下的地面用稻草铺平,地上用砖或大土坯砌成约三尺厚的墙,高约丈余。河南新郑、河北易县、陕西咸阳等地,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。

“采冰”也称“打冰”,都是在每年最冷的时节“三九天”到水质好的地方进行,夜里四更天(凌晨1点多),打冰工人用大冰镩,每隔一定距离站一人,听口令同时凿冰,这样打下来的大冰块就浮在水面,而后按一定尺寸,将大冰块分割,运到冰窖内整齐码放,装满后用席箔泥土封顶,并封上窖门。

 

但由于这种藏冰方法,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,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。

唐朝末期,人们为了生产火药,开采出大量硝石,并发现硝石溶解在水里的过程会吸收大量的热量,甚至使水温降至冰点,于是就有了人工制冰技术。

以下是今天的化学小课堂时间——硝石人工制冰技术

硝石又称焰硝、钾硝石等,主要成分是硝酸钾。无色、白色或灰色结晶状,有玻璃光泽,是矿产,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,颜色如霜,因此又被人称为“墙霜”。硝石(硝酸钾)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,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。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,取一个更大的容器,在容器内放水,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,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,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。硝石溶入水后,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取出来重复使用。

人工制冰技术多用在民间,这主要是因为宫廷中用冰量较大,用硝石制冰不合算。也正是由于人工制冰在民间的应用,使得市面上出现了卖冰的商人,冰制品的花样也渐渐多了起来,

最早的冰淇淋雏形产品——“酥山”也是在唐朝就出现了。“酥”是一种乳制品,类似于现在的黄油或奶油。先将酥加热至柔软,拌入甘蔗汁或蜂蜜,倒入盘中,使酥堆成山峦的样子,最后用大量的冰为酥山降温,让酥山定型。

 

到宋元时代,夏季冰饮消暑已盛行于市井,开始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宋朝的时候,出现了加糖的冰制冷饮,随后,水果,果汁也被加进来;元代,蒙古族统治者喜爱的牛奶也被加到冰制品中,而后是果酱。越来越多的冰制冷饮品种被商人发明制作出来。

元明清时期,皇室储藏的冰,数量已经相当惊人。清代工部都水司管理的十八座冰窖,统称“官窖”,专门负责宫廷和官署用冰。如今,北京的冰窖只残存三处:故宫内冰窖数目不详,雪池胡同内两座,恭俭胡同内一座,皆为官窖,民办冰窖则早已无迹可寻。

至13世纪,马可波罗将这种方法带回了欧洲,冰淇淋由此走向全世界。

版权声明: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gzaaa@vip.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广告标签: